近日,在“好房子科技展”现场,陕建瑞高科技园展示的结构级超高性能无机复合材料(ICM)引发关注。ICM将“抗裂、抗渗、耐久、韧性”等能力前置到材料与构件本体,推动住宅与基础设施的协同升级。园区常务副总经理王鹏围绕技术路径、落地场景、政策对接与规模化建议做了系统介绍。

图片1

“好房子科技展”现场

把“容易出问题变成不容易出问题”

王鹏介绍,ICM的核心思路是以材料与构造一次性解决渗漏、开裂、耐久不足等“老大难”。

在住宅端,装配式“免出筋”节点、2–3cm结构自防水底盘、一体化外墙(结构+保温+防水)、老房薄壁套合快修,形成可复制的标准化部品体系。而在交付端,用“构件码”打通样板—检测—交付—运维,质量“可检测、可追溯、可复验”,把返修留在过去,把安心交给用户。

从性能指标来看,ICM材料强度覆盖60–300MPa、轴向抗拉达十几MPa,抗渗指标显著提升,工程口径P30以上;高流动与强黏结使装配式节点“免出筋、免焊接”,减少工序、提升效率与观感一致性。

陕建瑞高科技园以“材料—构造—节点—验收—运维”的工程化路线推进:方案设计、结构计算、样件/样杆试验与安装运维接口闭环验证,确保在现行规范体系内即可落地。同时把关键构造与验收要点固化为工程清单,明确“按什么做、怎么验收、怎么结算”,贯通设计—招采—施工—结算全链条。

图片2

在“好房子科技展”上,ICM引起关注

“好用”迈向“多用” 引领产业蝶变

目前,ICM在住建、能源、交通等领域协同突破。

在住宅建筑领域,ICM推动“好房子”理念扎实落地。节点采用装配式“免出筋”设计,力学性能不输现浇,施工更快、更稳;底盘实现2-3cm结构自防水,通水或淋水24小时不渗不漏;外墙集结构、保温、防水功能于一体,达到A级不燃,长期基本免维护;此外,针对老旧房屋改造,ICM薄壁套合技术仅需10–25mm薄层,扰动小、见效快,显著提升翻新效率。

在能源基础设施方面,ICM广泛应用于通讯塔杆与200m以上风电混塔。通讯塔杆已完成与运营商和设计院的全项验证,涵盖承载、抗扭、风振、疲劳与耐久等指标;材料本身高致密、超低渗,从根源上阻断了“锈蚀—补漆—再锈蚀”的循环,配合标准化分段装配,显著降低维护强度与全寿命成本。面对海边、高湿、台风与沙尘等复杂环境,风电混塔则借助ICM高强高韧、抗盐雾、抗冻融与抗渗漏的综合性能,结合薄壁高性能节段与标准连接件,形成“工厂预制、现场快速拼装”的高效建造模式,实现结构减重、施工提速与后期低维护。

在交通建设领域,ICM轻型组合梁以“更轻、更安全、更快、更耐久”为目标,在满足刚度、抗裂与疲劳性能的基础上,依托材料自身的高强度与韧性优化梁体重量,推进工厂预制与标准化连接,缩短现场施工与封路时间;同时,材料本体的低渗透性与高耐久性有效降低全寿命养护成本,为公路桥梁的长期安全与经济运行提供可靠支撑。

面向新型工业化、绿色低碳、城市更新、保障性住房、“好房子”建设等重点领域,ICM与提供可验证、可复制、可规模的工程解法。

王鹏表示,为加速形成规模化供给,陕建瑞高科技园将积极推动多项与政策导向相契合的措施。

一是先做示范,带动应用。在公共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学校和医院改造、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整治中设立“ICM示范场景”,将渗漏投诉下降、一次成优提升、全寿命成本(LCC)下降写进考核,用结果说话,推动应用破题。

二是把清单写进规则。将成熟的ICM构造做法与验收要点纳入地方图集、清单定额、采购目录,打通设计、招采、施工、结算闭环,从而降低试用成本、缩短决策链条,让“好材料”进入常态化工程场景。

三是资金与要素一起跟上。对首批次材料与部品予以支持,叠加绿色建造评价与绿色金融;在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政府采购中,对可验证的全寿命效益给予加分,让先行项目“有账可算、有利可得”。

服务“新质生产力” 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王鹏表示,ICM不仅是“材料升级”,更是建造方式、质量管理、产业组织的升级。在科技端,形成高性能材料+装配式建造+数字化质控的“从材料到系统”方法论;在产业端,以标准化部品带动设计、制造、检测、运维协同,提高供给效率与质量稳定性;在社会端,则以低返修、低能耗、长寿命、快建造,支撑城市更新、民生改善与绿色低碳目标。把创新变成“看得见的工程品质、算得清的经济账”,正是新质生产力的落点。

对此,陕建瑞高科技园将提出“三步走”路径,首先推进标准化,持续沉淀“标准包+验收要点+结算口径”,让设计、招采、施工、验收顺畅衔接;其次是规模化,通过样板先行、项目群复制,叠加各地“场景开放”窗口,形成“材料—构件—系统—平台”的稳定供给;最后是国际化,面向东南亚、西亚、中东等盐雾、台风、沙尘等极端环境,与风电混塔、轻型组合梁、通信塔杆等产品线协同,输出的不仅是产品,更是一整套中国标准与工程方法。

“一次成优,十年无忧。”王鹏表示,ICM将加速从“展会亮相”走向“规模落地”,在更大范围内转化为看得见的城市品质与产业动能。


责任编辑:白恪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