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24 日,第六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在“千年药乡”陇西开幕。本届药博会以“传承创新、开放共享,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方位展示甘肃中医药的优势和发展成果,搭建了一个共话合作、共谋发展的良好平台。
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
甘肃是名副其实的中医药资源大省,现有中药材资源 3626 种,全国 363 个重点品种中,甘肃就有 276 种。多年来,甘肃的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和产量一直位居全国首位,已然成为全国重要的绿色药源基地和中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
近年来,甘肃在中药材种植、加工、仓储、销售等关键环节持续发力,全力推动中医药全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陇西、岷县成为全国知名的中药材集散地,更在标准化种植、规范化加工、品牌化建设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效,为全国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甘肃经验”“甘肃样板”。通渭、陇西、渭源、岷县、礼县 5 个县荣膺“2025 年乡村振兴道地药材发展示范县”。围绕构建现代化中医药产业体系,将中医药产业纳入全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基地产业集群来打造,大力培育“中医药 +”研学旅游、养生养老、文创开发等产业新业态,聚链成群、集群成势效应日益凸显。深入开展“引大引强引头部”和“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年”行动,加力引进高技术、高成长性、高附加值中医药企业,去年实施中医药招商引资项目 257 个,实际到位资金 193.2 亿元、同比增长 94.9%,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甘肃着力深化拓展中医药合作。加强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中医药交流合作,海外注册中药产品超 1500 个,道地药材远销 15 个国家和地区,在 12 个国家建立 16 个岐黄中医中心或岐黄中医学院,去年“敦煌医学科”在泰国揭牌,甘肃中医药处方为世界贡献了东方智慧。
交流深入,合作广泛
本次博览会以“传承创新、开放共享,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精心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参会嘉宾搭建了一个深度交流、广泛合作的优质平台。
博览会期间,多场专题论坛精彩纷呈,国内外中医药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齐聚一堂,围绕中医药传承创新、
产业发展、质量提升等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和交流。与此同时,博览会设立了多个展览区,全面、立体地展示甘肃及全国各地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成果。参展企业纷纷亮出“看家本领”,通过展示中药材种植、加工、仓储、销售等环节的先进技术和产品,成功吸引了大量参会者的关注,有力促进了中医药产业的贸易合作和技术创新。此外,博览会还设置了大健康体验区,通过展示中医药养生保健产品、提供中医诊疗服务等方式,向公众普及中医药健康知识,有效提升了公众对中医药的认知和接受度。这种体验式的活动不仅让公众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医药的独特魅力,也为中医药产业的市场拓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期间,多场投资考察活动还将深入中药材种植基地、加工企业、仓储物流设施等一线现场。
项目众多,前景广阔
开幕式上,合作签约成果丰硕。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与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正式签订《中医药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定西市人民政府与粤澳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开发有限公司顺利签订《合作备忘录》。此外,武威市民勤交易市场建设项目、甘南州临潭中药材交易厂和储藏库项目、平凉市庄浪中药材基地建设项目等 9 个项目也成功进行了签约。这些签约项目涵盖了中药材种植、加工、仓储、销售等多个关键环节,它们的落地实施将持续提升甘肃中药材的种植规模和质量,有力推动中药材加工产业的升级和发展,进一步完善中药材仓储物流体系,不断拓展中药材销售渠道,为甘肃中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前景十分广阔。
定西地处黄土高原、西秦岭山地和青藏高原交汇地带,特殊的地理气候孕育了中药材的道地性、唯一性。围绕种好药、做好药、卖好药、用好药,定西构建了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精深化加工、智慧化仓储、专业化市场、多元化开发的全链条发展格局。活动期间,定西市精心谋划了总投资 102 亿元的 44 个中医药产业招商引资优质项目,凭借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向广大宾客发出邀约。
本次博览会不仅全方位展示了甘肃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成果。甘肃将充分发挥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扎实的产业基础,进一步加强中药材种植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全力提升中药材质量。同时,甘肃还将持续加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积极推动中医药与文化旅游、养生保健等产业的深度融合,继续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合作,全力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为全球健康事业贡献更多更好的“中国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