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渭水泱泱大潮滂滂”首届渭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宣传活动,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陕西省水利厅、陕西省国资委、甘肃省生态环境厅、甘肃省水利厅主办,渭南市委宣传部、中国网丝路中国频道、丝路文明网承办,陕西水务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协办。7月28日至8月5日,媒体报道团开启溯源探访之旅,将陆续走进陕西省渭南市、咸阳市、西安市、宝鸡市,以及甘肃省天水市、定西市,集中宣传展示陕甘两地持续推进渭河流域高标准生态建设、协同推进渭河流域生态治理与品质提升、以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两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
在中国地理的中央褶皱里,渭河从秦岭鸟鼠山奔涌而出,以818公里的流程成为黄河第一大支流。这条“左手牵着大秦岭、右挽着黄土高原”的河流,用秦岭北麓的清澈活水(左岸)与黄土高原的浑厚泥沙(右岸),在关中平原书写了中华文明最原初的华丽篇章——这里是华胥氏孕育华夏族群的伊甸园,是《周易》哲学诞生的智慧源头,是儒释道三教交融的精神原乡,也是“华夏”之名的重要溯源地。
“当泾水与渭水在关中平原交汇,勾勒出清浊分明的曲线时,这条河流早已超越地理范畴,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图腾。”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党双忍的声音沉稳而充满穿透力。在他眼中,渭河不仅是一条地理河流,更是一条流动的“文明河床”,承载着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密码。
历史长河中的文化基因:从水利奇迹到诗意符号
郑国渠:改写战国格局的“逆袭工程”
公元前246年,韩国水工郑国以“疲秦”为名入秦献策开凿灌溉渠,却意外造就了中国水利史上的惊世之作。这条全长300余里的人工河,通过“无坝引水”“横绝技术”等超前设计,将关中四万余顷盐碱地变为亩产百公斤的良田,粮食产量激增6倍,为秦统一六国奠定物质基础。郑国在施工中创造的“横绝”技术,巧妙地将冶峪河、清河等河流的常流量引入渠中,同时利用横向环流解决粗沙入渠的难题,其科学设计至今仍被视为水利工程的典范。如今,郑国渠遗址上兴起的泾惠渠灌区,仍以现代技术延续着“治水兴邦”的千年传统,灌溉面积达140万亩,年供水能力超10亿立方米。
漕渠与诗韵:流动的王朝记忆与文化符号
汉武帝时期开凿的漕渠,西起长安、东通黄河,将渭河漕运航程缩短至300里,每年运粮四百万石(汉代数据),造就“关中为天府之国”的盛况,与丝绸之路形成水陆呼应,让长安成为“四方辐辏”的国际大都会。这种“基础设施驱动文明发展”的逻辑,在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曲》中升华为文化记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将渭河边的折柳送别习俗,凝练成刻在中国人情感基因里的“离别符号”。而杜甫“浊泾清渭何当分”的咏叹,则让泾渭交汇的自然奇观成为是非善恶的哲学隐喻,使渭河成为映照历史的精神镜子。
生态治理的时代挑战:多重危机与系统性应对
渭河流域当前面临水资源短缺与污染叠加、气候变化冲击显著、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多重挑战,渭河生态保护成为复杂的系统工程。
面对困境,党双忍展示了陕西的突围路径,言语间充满技术细节与落地信心。
水资源管理:实施生态流量动态调控,2025年前确保渭河干流最小生态流量不低于15立方米/秒,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0.65。关中地区推广智能灌溉技术,如青化万亩节水示范园通过滴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渠系水利用率从43%提升至81%,年节水量达340万立方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采用合同节水管理模式,学生浴室日均用水量下降68.9%,年节水约21万立方米。
生态修复:投资120亿元开展“五河同治”(渭河、泾河、北洛河、石川河、延河),修复河岸带植被300公里,建设人工湿地20处。咸阳兴平市通过“生态修复+景观改造”模式,回填沙坑、加固河堤、种植绿植,恢复绿化面积10余亩,植树造林9000余棵,土地复耕300余亩,昔日采砂坑变身“仙女湖”,成为群众休闲打卡地。陕西还推行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工程,202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7.37亿元用于秦巴山区生态修复,建设人工造乔木林3.54万亩、封山育林214.35万亩。
产业转型:关中地区淘汰高耗水产能,发展半导体、新能源等绿色产业。美光中国西安工厂通过智能水循环系统将工业用水回收率提升至92%,年节水相当于35个标准游泳池,同时实现废弃物零填埋,推动半导体产业链绿色转型。青岛啤酒宝鸡有限公司投资150万元建设中水回用系统,年节约成本170余万元,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
围绕政策与技术支撑,陕西省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将渭河打造成“标杆河流”,到2030年实现人水关系和谐、水土流失有效控制,到2035年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攻关节水技术,如地膜秋覆盖保水种植技术使旱地冬小麦增产6%~1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0%以上。旱地绿色智慧集雨补灌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重大引领性技术,在榆林、杨凌等地示范应用,近3年累计示范56.85万亩,亩产增产300斤左右。
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辩证逻辑:渭河模式的区域价值
在渭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是相互赋能的共同体。
生态保护筑牢发展根基。渭河承担陕西70%以上的农业灌溉和关中城市群80%的工业用水,通过水源涵养和污染治理保障粮食安全与产业用水。例如,泾惠渠灌区每年为关中提供10亿立方米灌溉用水,支撑陕西粮食主产区的稳定生产。宝鸡市通过智慧化河湖管理平台,实现金陵河水质达标率100%,为城市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高质量发展反哺生态治理。产业升级推动绿色技术应用,如半导体行业的废水回用技术减少污染排放,同时经济实力提升为生态修复提供资金支持。美光西安工厂通过光伏项目年发电2800万千瓦时,相当于减少2.3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其扩建的B5厂房将先进封装技术与绿色制造深度融合,2024年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2%。
同样的,渭河的改变也对陕西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
资源与环境基底。渭河生态修复提升水质,2024年陕西省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94.7%,其中黄河流域优良水体比例达到91.5%,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5.4%,为关中城市群吸引人才和资本提供宜居环境。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新增斑姬啄木鸟等3种鸟类,累计记录鸟类142种,成为生态修复的典范。
绿色经济机遇。依托“渭河生态文化走廊”建设,开发生态康养游、乡村体验游等精品线路。宝鸡市渭河生态公园串联7个景点,每年举办马拉松赛事吸引全国跑者;废弃河滩地改造的运动主题公园和工业博物馆,带动特色餐饮年增收超千万元。西安推进高端订单农业、休闲娱乐餐饮等农文旅项目,形成沉浸式乡村旅游目的地。
区域协同与政策红利。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战略关键节点,渭河治理吸引国家专项投资,2024年陕西谋划储备黄河流域项目149项,总投资431.97亿元,同时加强陕豫协同,拓展区域经济合作空间。
从郑国渠的陶瓮引水到数字孪生技术的流域模拟,从《诗经》的“泾以渭浊”到当代海绵城市的生态哲学,渭河的千年演变史,始终印证着中国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
如今,当我们站在郑国渠遗址眺望泾惠渠的水光,或在西安渭河岸线感受“泾渭分明”的文化隐喻,看到的不仅是一条河流的沧桑变迁,更是一个文明如何在生态保护与发展进取中寻找平衡的永恒命题。渭河流域的实践证明:唯有将生态优势转化为资源保障能力、产业创新动力与文化品牌影响力,才能让这条母亲河继续滋养中华文明,在新时代流淌出更富活力的高质量发展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