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已经恢复正常营业,老员工陆续回来了,有60多人,另外还新招了30多名实习生,上下四层楼的工位快坐满了!”近日,浙江杭州某软件公司现任负责人向前来回访的法官介绍。

该公司专注数字化软件领域,成立后4年时间培育了千家客户,名下拥有近50项软件著作权等无形资产。2022年公司陷入营运危机,部分员工申请对公司进行破产清算,要求尽快拿回被拖欠的工资。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法院在评估后认为该公司具备数字化软件相关的研发、销售、运营链条,重整后发展前景可期,决定大胆尝试先启动预重整。

预重整制度相当于正式进入重整前,通过市场化方式寻找意向投资人、进行商业谈判、拟定预重整方案,这个过程充分尊重各方意愿,可以减少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冲突对立,最大限度挖掘企业的重整价值。最终在多方努力下,重整投资人确定了,并在预重整期间一次性支付投资款数百万元,仅用时35天帮助企业摆脱了困境。

“在杭州法院,这样被快速‘治愈’的企业并非个例。富阳区人民法院也通过‘预重整+重整’,帮助一家高新技术机械企业在两个月内重整行装再出发。”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破产法庭庭长夏文杰告诉《法治日报》记者。

据介绍,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中小微企业活跃程度高,但抗风险能力相对弱,更易陷入困境,但暂时面临财务困境的企业可能仍然具有发展前景和挽救价值。如何精准识别、分类施策,提供高效能动的快速拯救司法服务,成为新时代破产审判工作的重大课题。杭州法院构建中小微企业快速拯救机制,为困境企业破局重生注入司法动能。

杭州临安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加工、销售钼、钨金属制品的科技型小微企业,成立于2007年,其技术专利能够解决节能灯行业的废酸污染排放问题。2020年,企业因涉及帮助他人担保债务和经营不善,导致资金链断裂、生产难以为继,技术人才纷纷出走。“空落落”的公司很快被债权人起诉,申请对企业主要资产进行保全查封和执行拍卖。

“当时企业的土地和房产均被抵押给了银行,账面只有400万元资产,而负债高达3000多万元,预计在破产清算条件下,普通债权清偿率为零。”回想起刚受理该案件时的情况,杭州市临安区人民法院民二庭王浩法官记忆犹新。

临安法院秉持“法护营商”理念,依托“企业挽救价值估值系统”,充分考量企业资产状况、生产技术、特殊经营资质等19项参数指标,突破有形资产的价值范畴,深挖企业无形资产价值。经过估值系统“全面体检”后发现,该企业目前虽然账面资产不足,但核心生产技术专利有竞争优势,商标享有一定行业知名度,客户和销售市场相对稳定,具有较大的潜在运营价值。

于是,在法院的专业指导下,破产管理人拟定和解计划草案,获得债权人高票通过。至2023年年底,《和解协议》确定的3年共36期还款方案到期,债务人按约全部履行完毕,累计清偿金额800余万元。该企业2024年被评为浙江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杭州中院副院长池海江表示,破产审判从来不是一破了之,而是探寻破与立的辩证法。接下来,杭州法院将进一步完善中小微企业快速拯救机制,加大挽救力度,加快解困速度,高标准打造破产司法保护领先地,助力培育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责任编辑:石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