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五一假期,淄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无数被“种草”的人,奔赴淄博体验了一把炉子、小饼加小葱的烧烤灵魂“三件套”。然而,烧烤只是让全国人民认识淄博的序幕。
除了烧烤,以及众所周知的厚道与人情味,其实还因为这里有着悠久厚重的历史底蕴和兼收并蓄的多元文化。这里的一街一巷,都雕刻着岁月的痕迹,历史与当下的变迁深入其中;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蕴藏着精彩的故事,塑造着城市的灵魂。
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5000年
淄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早到几乎成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
淄博这个名字,在1945年以前是没有的,以前叫临淄,因为小城在淄水旁边,所以称临淄。淄博是淄水加博山的复合体,也可以理解为临淄、淄川、博山的简称,淄水从比较高的博山出来,过淄川,到比较平坦的临淄,博山以前是比较荒凉的山区,1920年以后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发现了许多矿藏,所以逐步发展成为工矿区,淄博之所以成为工业城市,主要靠的是博山和淄川,小小的县级区,工矿产值近千亿。
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新石器时代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就在淄博不远处的滕州、泰安、章丘等地。伏羲氏太昊就兴起于此,少昊的一部爽鸠氏在此聚居,也是颛顼高阳氏的故里。《吕氏春秋》曰五帝: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也就是说五帝里有三个与淄博有关。
到了夏商周时期的周朝,淄博迎来了数百年的高光时刻——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第二年封太公姜尚于齐地,建立从属周朝的齐国,建都营丘(后齐献公改临淄)。在雄才大略的姜太公和管仲的经营下,齐国为春秋首霸、战国七雄,其时临淄为五大都市之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设齐郡,都临淄,下设临淄县、昌国县(现名张店),后置狄县(现名高青)。汉朝仍以临淄为齐郡之都城,魏晋时曹操封曹植为临淄侯,隋唐时李隆基早期被封临淄王,明清时临淄县归青州府管辖。1945年8月,初次成立淄博特区,1949年7月成立淄博工矿特区,1955年3月设立省辖淄博市。
早在春秋时期的齐国临淄,就已经开展了蹴鞠运动, 2004年7月国际足联主席布拉格宣布:中国淄博为世界足球发源地,亚足联主席维拉潘颁发了足球起源地证书。
淄博的陶瓷,从公元前700年就开始生产锅碗瓢盆,后向砖、瓦、管道建材等转变,作坊连片,黑陶为主,2500年后的今天仍是中国五大瓷都之一。
山东省又称齐鲁大地,西鲁东齐,鲁国比较弱小,但是出了一位孔圣人,儒家学说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齐国有鱼盐之利,比较强大,信奉儒家的同时又偏爱道家,为人处事比较灵活不死板,也注重工商业发展,既有儒家的忠诚执着,也有道家的变通逐利,淄博就处在两大思想的中间交汇处。
一如4月26日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在其官方微信发布《致广大游客朋友的一封信》所说,这里演绎了“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冠的盛况,诞生了太公封齐、管鲍之交、管晏辅国等故事,“成就了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美谈,孕育了《孙子兵法》《齐民要术》《考工记》《聊斋志异》等巨著,留下了齐长城、齐国故城遗址、东周殉马坑、世界足球起源地等文化遗存,陶琉文化、黄河文化、聊斋文化、渔洋文化等地域文化交相辉映,悠长的文脉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在这片久负盛名的土地上,留下了千年行走的痕迹。那一座座古建筑,一处处历史遗迹,穿越长长的时空,带着厚重的历史气息,在淄博各区县熠熠生辉。世界文明屋脊上,多元的文化在淄博传承不息,风雨之后的沉静和安详,深深镌刻在这座城市的气质中。
近现代的重工业基地之一
淄博位于山东省中部,是东部胶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西部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的交会区,是山东省的交通枢纽城市。淄博面积近6000平方公里,人口约470万,下设张店、临淄、淄川、博山、周村等五区三县,有煤、铁、铝土矿、耐火黏土等重要矿产,是石化,医药、陶瓷等的重要生产基地。
文化是城市最大的不动产。正如《致广大游客朋友的一封信》中,陶瓷、琉璃、蚕丝织巾的文化灵魂“三件套”,与炉子、小饼加小葱的烧烤灵魂“三件套”相映成趣。市井文化与传统文化,在淄博不仅水乳交融,还同步“出圈”。
作为中国五大瓷都之一,淄博的陶瓷生产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后李文化”,已有8500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淄博日用陶瓷涌现出乳白瓷、鲁青瓷等代表淄博风格和特色的新瓷种,总产量一度位列各大产区第3位,建筑陶瓷更是全国“三大建材基地”之一。如今,小到医用骨质瓷,大到航天器耐热材料,淄博人把祖先传下来的“土与火”艺术带入高科技殿堂,实现了工业文化与当代科技的完美结合。
如果说陶瓷代表了淄博绵延数千年的工业文化,那么琉璃则代表了这座城市传承数百年的时尚文化基因。
1982年11月,博山大街一处施工工地了发现古代琉璃炉的遗址。经过国内著名的考古专家鉴定,该遗址的年代应属元末明初时期,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古琉璃窑炉遗址。8年后的1990年,淄博举办首届陶瓷琉璃艺术节。至此,陶瓷和琉璃就像一对孪生兄弟,折射出这座城市在实用与时尚上的相辅相成、齐头并进。
与陶瓷注重实用性不同,琉璃自诞生之日起,便以观赏性而闻名,以其功能的不断变化引领美学时尚。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由淄博承接生产的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民族之花广场56朵琉璃浮雕,以其精湛的工艺、绝美的外形与独特的寓意而受到各级领导和国内外游客的交口称赞。
热播剧《大染坊》,则让淄博丝绸走出齐鲁,进入全国乃至海外视野。由此,原本难以登入大雅之堂的农耕文化,在淄博摇身一变,不仅孕育了众多丝绸历史文化遗迹,也让这里成为多家国家级非遗项目和山东省老字号丝绸企业的聚集地。
得益于陶瓷、琉璃、蚕丝织巾分别代表的工业文化、时尚文化、农耕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储存、流传和创新,淄博展现出了极强的文化张力。
新时代焕发生机
从长远看,文化才是一座城市的气质和灵魂,也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
陶瓷、琉璃、蚕丝织巾的淄博文化灵魂“三件套”背后,不仅隐藏着工业文化、时尚文化和农耕文化,还渗透着这座城市以开放、包容、诚信、重商构建起的城市文化基因。
作为齐国故都的淄博,被称为中国商业文明的起源地。这里曾是全国最大工商业聚集地,登顶世界第一经济中心;这里冶金、纺织、制车、制陶、铸镜等手工业兴盛至极,被誉为“东方古罗马”;这里是鲁商源头,亦是丝绸之路开端,天下熙攘,车马辐辏,商贾云集。
自古以来的殷实与芳华,氤氲着这座城独特的气质,也让其城市能级“升维”有着自身的逻辑。
将淄博放置在山东16个地市中,有一个明显的特质:传承千年的文化,与“老工业城市”的碰撞与融合,始终都在。历史文化与现代工业,在淄博,犹如人之双腿,分不清孰轻孰重,而这,也正是淄博“加速崛起”的“双重”资本。与此同时,几千年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持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在淄博大地落地生根,焕发出勃勃生机。
早在2020年1月,淄博发布了“四强”产业攀登计划。淄博大力发展新材料、智能装备、新医药、电子信息“四强”产业。淄博市还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20家,包括东岳高分子、齐峰新材料、广通化工、凯盛新材等等,其中“单项冠军示范企业”19家。这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指标,在2021年,淄博的“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数量仅次于宁波(35家)和杭州(22家),和北京持平(17家)。
淄博如今正举全市之力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标杆城市,主动融入“山东文脉”,积极构建“尼山淄水”交相辉映的格局。
对淄博而言,历史造就昨日的辉煌,如今需要把文化灵魂“三件套”保护好、发展好,让“城市的灵魂”更迷人。(周金柱)